
近年來,隨著失智症(特別是阿茲海默症)患者數量持續上升,全球醫學界持續投入新藥開發,讓許多家屬與病患燃起希望。然而,面對這些「看似突破性」的藥物,我們更應冷靜看待:「效果有限」、「不能濫用」、「不可長期使用」仍是目前醫界的共識。
新藥登場:打破過去「只能維持、無法逆轉」的限制?
以近年最受關注的阿茲海默症藥物為例,如 Lecanemab、Donanemab 等抗體類藥物,主打可清除腦中 β 類澱粉蛋白(β-amyloid),降低神經退化速度。
在臨床研究中,的確有顯示可延緩認知功能惡化,讓患者維持功能力久一點。
但這些藥物不是「治療失智症」的解方,而只是「延緩惡化」的一環,而且適用對象嚴格,多為輕度患者且需經特定檢測確認。

藥效有期限,風險不能忽視
許多研究發現,這類藥物效果平均約可延緩 4–6 個月的認知退化,但並非人人有效,也有不少人在療程中出現副作用,包括:
- 腦部水腫(ARIA-E)
- 微出血(ARIA-H)
- 頭痛、噁心、步態不穩
- 輕微語言或行為異常
尤其針對年紀較大、有其他慢性病的患者來說,這類副作用可能導致更大身體負擔。因此,醫師往往會在「風險 vs 可能效益」中仔細評估,不建議自行要求施打。
為什麼不能常用?為什麼不能濫用?
- 非對症使用恐增加腦部風險
這些藥物主要針對「特定蛋白堆積導致的阿茲海默症」,若是其他型態失智(如血管型、額顳葉型等),使用反而無效甚至有害。 - 需定期監測與醫師管理
使用後需定期進行 MRI、神經功能檢查追蹤副作用,並不是一種「打一次就沒事」的治療模式。 - 成本高、資源有限
許多新藥價格昂貴,且目前尚未全面納入健保範圍,不僅造成病家經濟壓力,也容易導致醫療資源分配不均。

📚 相關文章觀點補充:新藥效果與條件,公開透明說明
根據《優活健康網》2025 年 7 月專訪報導指出,失智症兩款新藥——樂意保(Leqembi)與欣智樂(Kisunla),皆已在台灣上市,並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提供可望延緩病程的治療選擇。
報導指出,這些藥物需經 PET 掃描證實 β 類澱粉蛋白沉積、MRI 評估病程狀況,且需排除具有重大出血風險與帶有特定 ApoE 基因的患者。
其中,欣智樂約可延緩 4〜5 年進入中重度失智的時間,而樂意保則可讓病程延緩 3 年左右。兩者皆屬自費療程,完整療程費用約落在新台幣 100–150 萬元,尚未納入健保。
🔗 參考來源:《失智症新藥誰能用?「樂意保、欣智樂」差在哪?使用條件、費用一次看》
https://www.uho.com.tw/article-67025.html
這篇報導也提醒大眾:「新藥有效但非治癒」,應搭配醫師評估病況,並考量經濟負擔與整體照護安排後再決定是否施打。
醫界觀點:新藥是輔助,但不是全部
目前失智症治療仍以「非藥物介入」為基礎,如生活環境調整、運動刺激、社交互動與認知訓練等。新藥的角色應視為「多層次照護中的一環」,而非唯一解方。
同時也要警惕社群與媒體的過度渲染,避免讓病患與家屬誤以為「有新藥就等於能治癒」,進而錯過黃金照護與陪伴期。

醫師提醒:判斷是否使用新藥,應考量三個面向
- 病情分期:目前僅建議輕度患者,重度患者反而效果不明。
- 個人健康條件:如腎功能、心臟病史等都會影響風險。
- 是否有穩定的醫療團隊追蹤:用藥前後都需定期神經影像與副作用評估。
結語:新藥是機會,不是奇蹟
醫學進步固然令人鼓舞,但我們更要回歸理性看待每一項「新治療」。失智症的照護,是一場長期戰,不是靠一針一藥就能翻轉的單點突破。
家屬與患者若考慮新藥,務必與神經內科醫師詳談評估,不追逐熱潮、不自作主張,才能讓藥物發揮其該有的價值,而不是成為另一種風險來源。
霍普金斯診所提供免費諮詢👇
歡迎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詳細瞭解更多資訊。
